来源:中国驴友论坛 浏览:
次 2017-01-11 17:59:07 |
接着,我们和三轮车主讲好,另外加钱,带我们去列宁岩。一路上,山清水秀,大片的墨米稻田发散出醉人的清香,农民们正在田间地头做着各种农活。三轮车疾驰,我脑子里回荡着小学时唱的一首歌:“在波浪滔滔的赣江旁,有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山岗;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宁静安祥的和平生活,谁会想到来之不易,谁又会时时想到要珍惜?我们能在曾经刀光剑影的地方悠哉游哉,这就是一种福气。 列宁岩,距武篆镇4公里,本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石洞。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纳数千人。洞的深处有清泉,又有曲径通山后。清末光绪年间,洞内曾设置庙堂,立有北帝神像,故当地人称“北帝岩”。清朝时,当地士绅也曾在此办过私塾。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右江各县农运骨干,使右江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为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1930年2月,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武篆,非常赞赏韦拔群在北帝岩宣传马列主义。经张云逸提议,东兰县工农民主政府讨论通过,“北帝岩”改名为“列宁岩”。一直沿用至今。1963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列宁岩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拔款修缮列宁岩,依照1925年的原貌进行修复。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题写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放大三米后镌刻在洞口上方。2006年,列宁岩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在公路上很远,就可以看到半山上那个略呈四方形的大洞,上面一排鲜红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沿着被绿树翠竹荫蔽的100多级石阶拾级而上,一道用料石垒砌的拱门劈面而来。拱门两侧挂着韦拔群书写的对联:“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让我们一下子就好像到了八、九十年前。进入洞内,宽大的洞口,100多米的纵深,洞壁及洞顶均比较齐整,地面也很平坦。洞后侧一高台上,兀立着一尊活像雄狮的钟乳石,高大而威猛,真是别有洞天。 现在的列宁岩,大部分是依照1925年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原貌修复。设立在岩洞中央的是料石建的讲台。讲台上一个用土砖砌的无顶小屋,作为教员宿舍和厨房。小屋门楣中间挂有马克思、列宁和孙中山的画像,两旁是“土豪劣绅把人民当盘中餐;劳苦大众将豪绅作枪口靶”和“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对联。还有:“团结互助奋斗牺牲”的横批。竹木做成的课桌、凳子,排列于台前,课堂两侧为纸糊竹篱笆围成的宿舍。竹篱笆上面张贴着一些革命标语。洞壁的左侧,用石头砌成一个很大的平台,平台上竖立一排大型玻璃橱窗,陈列着当年农民运动的图片资料,无声地讲述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 参观历史遗迹时,我对原貌修复一项历来不以为意。一则,所谓的原貌到底有多少真实性?二则,人们的智商还不至于低到没有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型就无法想象和欣赏。列宁岩洞天福地,亿万年的岩石见证着洞内发生的一切。站在洞里就感到震撼,感到自身的渺小。只要稍稍提示一下这儿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你就能听到洞内如真似幻的嗡嗡声,能看见忽隐忽现,或多或少的各种身影。神乎?幽灵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列宁岩作为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红色学堂,最早的农民运动骨干培训基地之一,是国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据说除了国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前来农讲所旧址参观学习,一些党政机关的重要会议也要到这里召开。顺便提一句,在列宁岩开会真是最好的选择,冬暖夏凉,既环保又绿色;既节约能源,也因为大山里氧气充足不会有人打瞌睡。可惜现在不是旅游旺季,今天也不是什么节日,来参观的人很少。虽然方便我们在洞内四处拍照,但因为无人接待,我们没法进入洞的更深处,也没法领略那条通后山的小道的神奇魅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