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水河第一湾网 浏览:
次 2017-01-11 18:00:41 |
10 月 26 日
早上起来就打听怎样游东兰。从资料上查,知道东兰以红色旅游而著称,但并不是县城里有多少景点,要看,还是要到各个乡、镇。酒店服务台根据我们的想法,建议先从东兰到武篆看魁星楼,韦拔群故居,列宁岩。再去巴马,凤山,乐业,百色。把行程理顺,计划也就好安排了。 我们在东兰县城一座大铜鼓前坐中巴车去武篆镇。途经韦国清将军的故居。因为要绕路进去,路程较远,只好放弃。到武篆镇已快中午,正赶上集日,熙熙攘攘,各种农副土特产五花八门。怕纪念馆闭馆,不敢逛市场,也没有吃东兰有名的三乌鸡。 武篆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的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共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也是邓小平战斗过的地方。韦拔群曾在这里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为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前委曾设于武篆魁星楼。邓小平曾在这里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亲手发动土地革命运动,他还在这里召开红七军前委会议,作出“收复百色”的决定。 魁星楼原为清末武篆文人与士绅为培植当地文风由民众筹款所建,是座木石结构的四层六角塔形建筑。1922年,韦拔群在东兰领导农民运动,就以魁星楼为农民自卫军的指挥所。1923年,韦拔群组织东兰农民起义,攻打东兰县城时,设作战指挥部于此楼。1925年至1927年间,为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1930年春夏,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前敌委员会和东兰县苏维埃政府设于此楼,前委书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等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领导右江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重兵镇压右江革命,下令将魁星楼上的尖项拆掉,改为平项,红色楼身也用石灰刷成白色。解放后,党和政府拔款重修魁星楼,楼顶加高,增加了第四层,恢复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魁星楼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参观魁星楼免费,但要登记一下。我看有一个募捐箱,也就表示一下心意。我们一层层看上去,一直上到楼顶。狭窄的楼梯,简单的住所,看着墙上的照片,想象着当年运筹帷幄的情形,思绪翻滚。塔形建筑有种与天相接的优势,登高望远,心胸开阔。但作为打仗的指挥所,会不会目标太大?住宿在上面,万一遇到紧急情况,能不能及时撤离? 魁星楼的管理员很客气,邀请我们到他家吃饭,时间紧,我们谢绝了他的好意。在魁星楼广场转了一圈,瞻仰了邓小来与韦拔群“相见魁星楼”以及其他革命烈士的铜像。我们到市场边找到一辆三轮车,由他带我们去韦拔群故居。 韦拔群的家原在东里村会往屯。1926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全部烧毁。当年7月,韦拔群在特牙山腰上视野开阔的地方建起了两栋泥砖瓦房,用于开展革命工作。1930年春夏,邓小平,韦拔群等曾在这里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开设农民夜校,创立右江第一个共耕社 —— 东里共耕社。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房屋于1931年被大举进剿的国民党军队再次烧毁。现在的故居是解放后按原样重建和修缮的。后面一幢房是韦拔群一家的住房,前面一幢内立四排屋架分成五个开间,屋顶设有了望台,屋内置韦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有韦拔群烈士生前革命活动简介。这里是当年韦拔群接待革命同志来往开会、研究工作和住宿的地方。 韦拔群的房屋被二次烧毁,足见当年斗争的尖锐和残酷。离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一处水泥平台上,有墓群一字排开,虽然并不气派和堂皇,但很庄重肃穆。墓碑上介绍,韦拔群祖父母、父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等共有17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革命,本意只是要改变命运。为了改变命运要拼死斗争,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腥风血雨,仇恨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让人胆颤心惊。 墓地拐角处有一个小庙,这是韦拔群的旧墓。1932年10月,韦拔群在东兰西山牺牲后,遗体被反动派焚烧,东里屯群众冒着危险将未烧尽的余骸秘密运回,悄悄葬于特牙山脚屯后的一棵古榕下。为避免敌人发现,坟上盖一座小庙,群众称“红神庙”。解放后,遗骸被迁往烈士陵园安葬。红神庙保留下来,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着,我们又抓紧时间看了东里三潭等韦拔群烈士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场所。表面看,这也就是田畴间或山脚半隐半露的岩洞和水潭,一点也不起眼。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镯子,某位绝代佳人戴过,就成了文物;一副字画,因为有某位帝王的印鉴而价值连城。有血有泪,活生生的故事,给了最普通的载体以灵性,让人争相收藏,趋之若鹜。我在韦拔群故居前流连再三,看“银海州”似万马奔腾,碧波荡漾,绿水清幽的潭水里鱼虾腾跃。想象着韦拔群,邓小平等当年在这儿工作和斗争的情景,心潮澎湃,宛如朝圣。









|
|
|
|